著名雕塑家潘鹤创作的拓荒牛雕塑,又称孺子牛、开荒牛。
“大潮起珠江”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内景。
陈列于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的税务登记申请表和注册税务登记证。
“继续发扬敢闯敢试、敢为人先、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,激励干部群众勇当新时代的‘拓荒牛’”“在新起点上,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,永葆‘闯’的精神、‘创’的劲头、‘干’的作风,努力续写更多‘春天的故事’”。2020年10月14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,更道出了特区精神的真谛。
深圳是中国设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,是改革开放后党和人民一手缔造的崭新城市,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一张白纸上的精彩演绎。初秋时节,走进深圳,城市中轴线穿过莲花山山顶,那里矗立着邓小平同志迈步向前的雕像,寓意着改革开放中深圳始终要大步向上、大步向前。驻足雕像前,目之所及是鳞次栉比的现代城市建筑群,往下眺望,“春天的故事”尽收眼底。
在莲花山的不远处是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,于2018年11月起免费开放的“大潮起珠江”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展览,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客驻足参观。展览展线全长1305米,展陈面积达6300平方米,运用照片、实物、视频、模型、场景、雕塑和高科技手段、互动式体验项目,生动和立体地展现了广东改革开放40周年的壮阔历程和辉煌成就。在这里,参观者可以清晰地看到“深圳奇迹”是如何炼成的,深刻地感受到敢闯敢试、敢为人先、埋头苦干的“特区精神”。
拓荒牛:
敢为人先,先行一步
展厅内,一尊老牛勾头蹬腿将老树根连根拔起的雕塑格外引人注意。这是拓荒牛雕塑的仿制件。拓荒牛雕塑由著名雕塑家潘鹤先生雕刻而成,又被称为孺子牛、开荒牛,是深圳最重要的标志之一。潘鹤曾在采访中谈及创作初衷,他说:“改革开放、搞特区建设,深圳特区从无到有,要求我们这一代人奋斗到底,雕塑一个‘开荒牛’最合适不过了。”40多年来,拓荒牛象征着的“开拓、创新、团结、奉献”精神已深深融入城市的血脉中。
1978年12月,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、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,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行新的长征。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强劲东风,在南海之滨掀起了思想解放的大潮。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,席卷全国。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坚决拥护党中央关于解放思想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,上任后迅速领导全省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,亲自主持和推动广东各条战线拨乱反正,平反了一系列冤假错案,极大地促进了干部群众的思想解放,为广东启动改革开放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组织基础,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。
展厅内陈列着习仲勋当年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发言稿,他提出兴办出口加工区、推进改革开放的建议。发言稿修改圈阅痕迹明显,一看便是反复思考、深思熟虑的产物。那是1979年4月,习仲勋参加中央工作会议时提出:“希望中央给点权,让广东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在四个现代化中先走一步”,“中央能给广东更大的支持,同时多给地方处理问题的机动余地”,准备在深圳、珠海、汕头办“贸易合作区”这些请求得到了党中央的支持。当听说广东提出建设“贸易合作区”的名称还定不下来时,邓小平说:“还是叫特区好,陕甘宁开始就叫特区嘛!中央没有钱,可以给些政策,你们自己去搞,杀出一条血路来。”
1979年7月,党中央、国务院正式批准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实行特殊政策、灵活措施和创办经济特区。1980年8月,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决定,同意在深圳、珠海、汕头、厦门设置经济特区,并通过《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》,正式宣告经济特区的诞生。率先创办经济特区,以开放促改革、促发展,广东“摸着石头过河”,迈出改革开放第一步,迅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、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排头兵,为国家制定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提供了宝贵经验。
试验田:
蛇口模式,敢闯敢试
1979年7月,深圳市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,在填海建港的声声开山炮中,始于中国南海边的“春天的故事”,拉开了序幕。蛇口响起的第一声开山炮,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开山炮。展厅内“蛇口第一爆”的录像留下了当时的珍贵画面。
蛇口工业区是我国第一个出口加工区,率先进行经济和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,打响改革开放“开山第一炮”后,喊出了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”的口号。在展馆内,写着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”的牌匾很是醒目,牌匾旁是一处模型场景,一群年轻男女匆忙骑着自行车前往蛇口工业区上班。这实际上是当时蛇口工业区的常见画面。
改革开放之初,招商局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是向蚝民征集来的8栋平房,工作人员常常加班,晚上停电,就用发电机发电。就从这8栋平房出发,蛇口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蛇口工业区作为改革开放的“试管”,开创了多项制度革新与观念革新。为营造投资环境,蛇口建立微波通讯站、蛇口工业区变电站、深圳第一家五星级酒店、中国第一家由企业投资兴办、自负盈亏的港口等,这些建设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园区配套的最早雏形。
1981年底,深圳蛇口工业区打出“时间就是金钱,效率就是生命”的口号,这句体现了特区精神和改革开放愿望的口号被誉为“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”,迅速传遍了大江南北,极大地改变了国人的时间和效率观。此后,兴于蛇口的创新理念“空谈误国、实干兴邦”和“敢为天下先”,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具有极大影响力的时代强音,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巨大影响。这块带有鲜明的历史感和时代感的牌匾,烙上了改革开放初期思想解放和观念更新的印记,具有强烈的冲击感和感染力。
著名的“蛇口模式”由此也形成——由一个企业独立地开发、建设、经营、管理一个相对独立的区域,并在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上进行全方位配套改革,核心理念是企业充分发挥自主权,按照市场法则和经济规律办事,运用经济手段管理经济、搞活经济。在成立的最初5年里,蛇口工业区便引来90多家企业和20多亿港元的协议外资,首批来料加工厂达29个,为蛇口带来了勃勃生机。
在敢为人先、敢闯敢试的精神引领下,蛇口工业区孕育出一大批从蛇口创立并走向世界的重量级企业:中国第一家股份有限公司南山开发(集团)股份有限公司,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股份制银行招商银行,中国第一家由企业创办的商业保险机构平安保险,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制造企业中集集团,以及华为、中兴等创新型企业。蛇口也因此被誉为“单位面积培育知名企业最多的地方”。
1984年1月26日,邓小平同志在深圳考察后,挥笔题词写道“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,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”。这幅鼓舞人心的题词就陈放在展馆内,充分肯定了经济特区的发展和建设成就。此后,深圳在调整中不断创新发展,沿着外向型经济道路加速前进,成为全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。
排头兵:
砥砺奋进,创造千项“全国第一”
在展馆内,一张20世纪90年代初办税服务厅的照片充满时代的印记。照片中,大厅内来来往往的办税人员站在窗口抱着文件袋排队等候,税务人员则积极提供税务咨询等服务,可见当时深圳经济发展的活跃度。
如今,深圳的经济发展依旧迅猛,办税服务厅早已变了模样。得益于5G网络、AI导税、VR培训和智能柜台等一系列高科技的应用,纳税人缴费人足不出户即可享受贴心便利的智能化办税服务。
自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来,纳税人数量和税收规模实现万倍增长。深圳市税务部门勇于创新,敢闯敢试,率先走出一条税收信息化的道路。资料显示,深圳税务的信息化建设成效持续领跑全国。目前,深圳纳税人实现全程掌上办、全程无纸化、全程线上交互,办税实现从“最多跑一次”到“一次都不用跑”,办理时长仅需3分钟。“线下服务无死角,线上服务不打烊、定制服务广覆盖”的税费服务新体系正在逐步建立。
展厅内还有许多经济特区创办之初的场景照片,与如今现代化、国际化的深圳形成鲜明对比。深圳用40多年时间创造一千多项“全国第一”,走过了国外一些国际化大都市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历程,成为当之无愧的改革前沿阵地。
打破奖金分配“大锅饭”,实施定额超产奖励制度,当年深圳蛇口工业区首创的“4分钱奖金”制度,开启了分配制度改革的大幕。从工程招投标制度到干部人事制度,从劳动用工制度到城市居民住房制度……从“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”的响亮口号,到国贸大厦“三天一层楼”的“深圳速度”,“深圳奇迹”被不断书写。
“经济特区的沧桑巨变是一代又一代特区建设者拼搏奋斗干出来的……当年的蛇口开山炮声犹然在耳,如今的深圳经济特区生机勃勃,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磅礴伟力,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明前景。”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上,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“深圳等经济特区的成功实践充分证明,党中央关于兴办经济特区的战略决策是完全正确的。经济特区不仅要继续办下去,而且要办得更好、办得水平更高。”
“闯”是深圳人的原始初心,是经济特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。“创”是深圳人的最强基因,是经济特区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。“干”是深圳“拓荒牛”的真实写照,是经济特区的立身之本。时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走过的波澜壮阔历程。历史接续看似巧合,却自有其逻辑。
创新未有穷期,发展永无止境,深圳将继续弘扬特区精神,永葆“闯”的精神、“创”的劲头、“干”的作风,续写更多“春天的故事”。